家是诊所,我的疗养院。家是港湾,我的护体符。家是归宿,我的栖居地。家......是每个人心甘情愿私的能奉献去守护着的唯一无论是八岁但是十七岁,很值得我们真正的在乎的但是......我们的家那年她七岁,他五岁。日落时分,他们总是拿着小木凳坐在家门前,守望着那条窄窄的小路。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度过了又一年。。
“好好,给小美宣做好看的衣服。”阿奶那双长满了厚茧的双手依然轻轻抚摸着自家孙女的头,眼里溢满了忍不住的慈爱。“还有阿弟的。”宣美朝着阿奶吐了吐了舌头。
深秋时节,瑶寨里还是一如以往,四季常青。木瓦房安扎在了各处显得错落有致,一眼望去好似一幅“清明上河图。”
“阿奶,这个裤子腰有点大了了。”抽噎声一点点有微弱变得清晰起来。“阿姐不哭不哭,我都没有得咧。”看着自家阿弟站在自己面前红扑扑的脸,美宣的声音才逐渐缓下来。
“妈,我们回来了......”中年男女放下行李,一起牵着孩子向老人磕了三个响头。老人长满褶子的眼角闪烁着一滴光辉。
宣美和阿弟小声嘀咕询问阿奶。得以阿奶点头后,两个人腿上像是安上了风火轮一样飞速朝那小路上的人儿奔去。
“阿爸阿妈,坐我旁边。”宣美笑嘻嘻的蹭着自己的父母不放。“我,我也要。”阿弟那稚嫩的声音从桌底传出来,刚伸出小脑袋来时引得一阵哄堂大笑。蹭亮蹭亮的脑袋愈发显得脸上的烟灰更加醒目。
“回家了就好,回家了就好。”老人慈笑着抚摸着眼前的两个人。离家三年,家中依旧如初。一座规整的木瓦房。厚重的门上镶着一对铁圆环,门扇的两侧贴着尉迟恭和秦琼,门楣上依旧是光滑的黑木,高高的门槛正对着进去是一面木墙,那里贴着一张大大的***吉祥画。
“过来。”阿奶坐在木凳上,腿上盘了一个蓝色的塑料袋,窸窸窣窣的从里面翻出了一个眼镜盒,一根黑色细绳,一根针。在日光的照耀下,两位身着民族服装的一老一少,以及一位光头的小男孩便成了一幅充满古韵的画。
那年她七岁,他五岁。日落时分,他们总是拿着小木凳坐在家门前,守望着那条窄窄的小路。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度过了又一年。
咕噜咕噜的声音越来越近,在金色光辉中走出了一高一矮的两个人影来。越发清晰的身影让守望着的人儿感到有点窒息,仿佛老者般经过了近千年的历史跋涉,周身的血管长久是滞塞的,当看到那熟悉的中年男女才得以舒畅。
走进屋内,正中央是客人往来吃饭的地方,往右门走是做饭的厨房,厨房里往左进是主屋。左门那边也是房间。迎头向上看,正中央是放置得最高的瓦片,在木质的指引下向两侧逐渐下滑搭放着,像一朵朵浪花。两翼最低处那里搭建的是二层,用的是平整的木板搭建,上面供放着许多生活用品,如锄头,耙子,或者芋头,吊瓜籽、水稻等谷物种子。
那双充满茧子的手在传统工艺面前还是那样灵活着。
木瓦屋前一个圈舍里一整噜噜的声音哼叫着。“噜噜噜,吃饭了。来,吃饭了噜噜噜。”女孩梳着两个好看的小辫子,身着红黑红黑的布料,提着木桶拿着木勺站在石台上,往圈舍里盛着看似稀疏的油菜水。
这时,屋顶升起了缕缕炊烟,袅袅炊烟在各家房舍飘散开来,与山间的雾气相呼应着。好不美丽。
“三英,孩子面前不谈这些。来,小庭旺吃菜。”阿奶慈笑着给所有人都夹菜。“现在咱家也就七个人在家了,先吃完饭再谈这些。三英等下记得喂好猪咧。”
“你们夫妻俩怎么想到要回家了?这次回来什么时候走?”饭桌上三嫂嫂边磕瓜子边问。夫妻手中的碗筷都顿了顿。
三英听着妈有意维护五弟他们也就此作罢。饭后,夫妻俩被阿奶叫到主屋去。
“呱呱呱.......”
“后天就走了三嫂嫂,我们要带孩子跟我们走。”稳重的男声传入对面女胖人的耳朵里。听到这,胖女人眉开眼笑。“阔气咧五弟。不过我跟你们商量个事咧?”
[展开]